峡谷春茶
快速导航
新闻资讯 茶与文化 茶史探源 茶人茶事 茶俗茶道 茶叶知识 茶叶技术 茶业百科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婺源县峡谷春茶厂
地 址: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西源村
电 话:0793-7335858
手 机:18970328928
 
峡谷春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详细信息

婺源茶艺面面观

【作者/来自】网站管理员 【发表时间】2021/12/22 【点击次数】2744
婺源茶艺面面观
婺源峡谷春茶网;2021.12.22
文/毕新丁
婺源茶艺面面观
婺源茶艺是以茶叶生产、消费为依托的,艺术化的生活习俗。
千年茶乡的茶农、茶妇、茶商、茶客们,在采、制、贩、品,这一系列的茶事历史习俗中,孕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艺。本文试从广义上的角度,对婺源茶艺作个归纳。

一、婺源茶艺的范畴
千年茶乡,家家种茶,户户采茶,人人饮茶,形成了丰富多彩、遍布城乡的茶类生产、消费习俗。广义上讲,婺源人从种植、采摘、制作的技术过程,到品饮的一系列习俗,都属于婺源茶艺的范畴。
婺源茶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在民间种植、加工、品饮习俗基础上,经历程式化、艺术化的漫长整合过程而形成的,更多地溶进了当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民俗离不开茶。
种植讲究土壤、时令、气候。
加工讲究器具、火候、手法。
品饮讲究纯、雅、真、诚。
婺源茶艺的这些文化内涵,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处于一种自发的口耳相传的经验与习俗状态,成为广大茶乡人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须建立传承渠道,就连文献记载亦鲜见。

二、婺源茶艺的分布区域
在婺源,茶艺分布极广,遍布城乡人所居之处,是这个千年茶乡的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习俗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婺源茶艺在婺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抢救、发掘、继承、弘扬工作。1986年,成立了专业茶艺表演队后,先后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武汉等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重要场所、重大活动中献艺。还先后赴科威特、法国、芬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展演,婺源茶艺已走向世界。婺源茶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所培养的茶艺师供不应求。国家劳动及社会保障部把茶艺师设定为一种职业,并建立了茶艺师评定体系,促进了茶艺人才的培养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婺源茶艺人才已遍布全国及香港、澳、台地区不下3000人。
婺源茶艺面面观
三、婺源茶艺的历史渊源
婺源产茶历史逾千年,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之最优者”,曾获巴拿马中国博览会金奖。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联合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2005年初,婺源这个千年茶乡,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婺源茶作为一种饮料,除绿茶外,还有桂花茶、薄荷茶、金银花茶、茅山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开发出茉莉花茶、珠兰花茶、苦丁茶、以茶树花为原料的茶花茶、杜仲茶等。
千年茶乡的茶农、茶妇、茶商、茶客们,在产茶、制茶、贩茶、品茶的悠久历史习俗中,孕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艺。
特别是在婚姻典礼、寿诞庆祝、文人雅集、商價会谈时,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分门别类的、艺术性的、温文尔雅的品茶习俗。解放后,自 1954年11月,越南国聘请婺源茶厂副厂长黃直夫担任该国茶叶工程师以来,先后受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德、英、日等国聘请,婺源茶界名家汪启登、王华康、詹成烨、洪鹏等23人次先后组成专家组,为异国传授茶技茶艺。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加強了婺源茶技与茶艺的传播。

四、婺源茶艺的基本特征
1、婺源茶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历史上,婺源隶属歙州、徽州1200余年;曾二次划隶江西;又与赣、浙交界。这种特有的历史背景与地理位置,造就了婺源茶艺鲜明的地域特色。
2、婺源茶艺受徽文化的影响,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敬、和、俭、静”的道德内涵;讲究“汲泉”、“烹汤”、“涤器”、“沏茶”、“闻香”、“观色”和“品味”的儒雅风韵。
3、婺源茶艺是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化习俗。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不仅上山伐木,下田耕作要带上茶筒,而且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婺源茶艺的主要价值
婺源茶艺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观看婺源茶艺后,赞誉道:“茶道是诗,茶道如舞。”
1、对茶叶的生产、消费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千年茶乡积累的茶叶生产技术、消费习俗等,在婺源茶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之成为今人研究和了解其历史的重要渠道。
2、对研究民俗、礼仪的产生、演化、传承,丰富民俗文化,特别是茶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指导下的婺源茶艺,融合了地方文化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独特的典型意义。
3、挖掘、研究、发展、运用婺源茶艺,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婺源茶艺独特的乡村风格、优雅的表现手法、极高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中国茶艺的博览园,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地区人民的欢迎。
4、对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能起到互利互惠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因茶兴艺、以艺助茶,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历史,都渗透在婺源茶艺的构成要素之中。婺源茶艺,是千年茶乡经久不衰,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它对于今天人们如何搭建艺术与产业桥梁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婺源茶艺的濒危状况
随着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同化日益频繁密切,地域文化的特性日渐淡化。婺源茶艺虽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抢救、发掘、继承、弘扬工作。但仍存在着不少难题。
1、传统的茶艺习俗在民间正在日益淡化。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婺源茶艺中的信仰、观念,生日、寿诞的人生礼俗,与茶歌小曲、谚语、歇后语等等,失去了生存土壤,传统的茶艺习俗在民间正在日益淡化。
2、婺源茶艺的载体正在发生改变。婺源的茶艺赖以传承的载体形式主要是婚礼、寿庆,以及丧事。但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婚礼、寿庆的场所渐渐转向宾馆、饭店、婚庆公司,使茶艺原本的生活需求功能逐渐消失,转而走上专业化、艺术化的发展道路。
3、婺源传统的茶技正在消失。由于科技进步,婺源茶艺中许多传统的茶技内容,如手工炒、揉、焙、抖、撼、扇茶技术正在消失。
这些茶艺与茶俗,随着老一代人的故去,已经鲜为人知或淡化弱化。如不及时抢救性研究发掘,宝贵的婺源茶艺,将难以彰显其魅力。婺源茶艺面面观

七、婺源茶艺的基本内容

茶俗
婺源茶艺有浓厚的风俗礼仪特点。婺源是朱子故里,奉行朱熹《家礼》,礼仪甚严,作为待人的茶礼就更讲究。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到、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还讲究吃“粿籽茶”。在婺源乡村青石古道上路亭、店亭有免费供应茶水。当然,在千年茶乡婺源,自然还少不了茶歌谚语、茶画小曲。
1、家常茶俗
婺源的饮茶习惯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而己,并无半点矫柔造作,更不用小得可怜的杯子,而是用粗大碗或大茶杯。正所谓粗茶淡饭,热情大方,显示出山里人的豪爽。
茶饮中有白糖桂花的,该是比较富足的人家了。夏天,乡下人都用大钵或大茶壶,掺入薄荷叶片泡好凉茶,客人来了,“咕咕咕”喝上一二大碗凉茶,解渴降暑,痛快淋漓,暑气立消。
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除平常客到上茶外,哪家有红白喜事,开宴前都要上粿籽茶。
大村庄(如汪口)学堂的办学经费除学田外,还要按不同比例征收茶厘(租),补充学生“膏火”。
婺源女人的手很巧,在恭贺亲朋生日、寿诞时,一般都要送新布鞋,鞋内必放茶叶。为何放茶叶?据说是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之兆意。
婺源有以“茶”起地名的习惯,如:山茶村、茶坑溪村,茶坞、茶坦等。
日常生活中,婺源人饮茶不断,习惯“朝茶”、“午茶”、“夜茶”。
朝茶,讲究细品: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茶,细品慢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之说;
午茶,讲究浓酽:午饭之后,浓茶一杯,健胃消食、提神,下午劳作干劲更足;
夜茶,讲究舒适、随兴: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以逍遥与惬意;若是在冬夜,仨俩朋友围炉而坐,道古论今,热茶火炉伴知己,可谓融融暖意弥心田。
婺源茶农管理茶园很有一套,有谚语云:“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挖茶不是人”。 [注]又曰:“夏前茶,夏后夹,再不摘,老成杂”。
-----------------------------------------
[注]挖茶,方言松土、锄草。
去药店点中药不能直接说点中药,而要说“点‘茶’”。看见人家煎中药,就其谈论时,只能说“煎茶”,忌说“煎药”。 
2、节日茶俗
初一朝开大门有一套重要程序,其中一项是在八仙桌上摆上“桌盒”(馃籽盒),泡茶、烧香、拜揖、请祖宗喝茶。
大年三十晚,女主人要在锅台上摆几个馃籽碟,斟上茶水,让灶司老爷享用。
端午节这天,孩童胸前挂彩色丝线编织的茶叶蛋袋。
每个传统节日或各村舞龙灯、赛龙舟,跳傩舞、扮抬阁时都离不开茶叶。
3、茶亭茶俗 
走在婺源乡村长长的青石古道上,每隔五里、十里就有路亭。在旧县志中记述的路亭有130多座,实际数字应在200座以上。路亭,是婺源人的路标,是婺源人文的标识性建筑。古代路亭有专人烧水免费供应茶水,不但给路人避雨歇息,还解渴。这表现了徽州婺源茶商茶农助人为乐的良好乡风。
元代婺人池州教授王仪在其《过五岭》一诗中曰:“五岭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赖是佛者徒,岭岭茶碗设。”清光绪间邑人张光禄,在甲路羊岭下“酒肆茶亭”撰诗曰:寂寞山林日影斜,绿荫深护几人家。我来恰值村烟起,满座香风酒与茶。由此可见,婺源茶亭历史的悠久与茶俗辉煌的延续。
婺源的茶亭有些是很简单的,只在路旁搭一个茅棚,多数却较堂皇,砖瓦结构,木柱上多写有楹联。秋口镇有一个茶亭,上面一副对联是:“面前这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前程”。还有一幅路亭的名联:“走无尽的长路,歇一歇再行前去;想不完的心思,停一停暂且丢开”很能代表婺源人豁达的心态。抗日战争中期,江西省教育厅长程时奎到婺源视察国民教育工作,挥毫题联赞婺源:“茅屋书声响,山村茶叶香。”当代茶亭楹联也有不少令人欲罢不能的佳作,如:“一杯春露能提劲,二脚生风几欲仙。”
婺源乡村最著名又是最早的茶亭,当属浙岭“吴楚分源”处的茶亭。相传五代时,一方氏老妪在浙岭烧茶,方便行人,不收茶钱。死后葬于浙岭头,路人感其恩,拾石堆冢,以报其德。方婆在婺源,仍至在老徽州一府六县都很有影响。茶亭专人烧水免费供应茶水,其修理茶亭、管理、烧水、添置茶碗茶壶水缸水桶等工具的费用从何而来呢?一般有二个来源:一是茶亭有固定的田产出租;二是每年的"冬至"前后,茶亭的管理者到各村庄去“收冬”(收茶水费)。       ↑上晓起水口亭免费茶水
在婺源,不但路亭、桥亭供应茶水,就是商家的门前的跨路店亭也设灶烧茶,且不收分文。
4、丧事茶俗
报讣  
报讣一般均派专人口报。报讣者持一伞进门,将伞尖朝下靠在八仙桌下方,人坐到上门头,一句话不讲,家人一见便知有亲戚故世,但难知死者何人。主人立即捧出茶水,报讣者喝一口茶水后,方才道出死者身份。
吊唁  
去死者家吊唁,祭奠的人必须要吃丧家端上的茶水,那怕一口也可以。
报讣与吊唁者为什么都要喝丧家端上的茶水?据说不喝丧家的茶水,客人就要行厄运。
灵堂  
灵堂灵位前三餐要上供茶饭,由儿媳奉献。
5、茶歌小曲、谚语
婺源是千年茶乡,茶歌小曲自然不少,有大姑娘小媳妇思恋思亲的,有人们感惜四季变化的,也有将华夏数千年历史故事融入其中的。虽然所指不同,但都以“茶”为主线贯穿始终,如《寡妇思夫歌》……四月思夫寡妇娘,茶又青来麦又黄。旧年有个亲夫做,今年寡妇一人忙……又如《亲家叻来吃茶》滴滴凿,凿枇杷,亲家仂叻来吃茶。百样果子都有好,差点白糖染白果。再如《浪子歌》……四月浪子日正长农夫栽禾日日忙。东家叫我担茶饭,西家叫我送茶汤……还有《十二月采茶歌》正月(呀)采茶(哩)是新(呀)年(啦),八仙(呀)飘海(哩)不用(呀)船(啦)。太白(呀)金星(哩)云雾(呀)走(啦),王母(呀)娘娘(哩)庆寿(呀)年(啦)……
婺源以茶为内容的谚语也不少,如:“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朝霞夜霞,无水烧茶”等等。                                            
此外,千年茶乡的婺源人,对茶画情有独钟。与茶歌一样,其画意多在茶之外,或传情、或写意、或借茶喻事,喻物,喻人。
茶艺
狭义的茶艺即茶道。
婺源的先民除当地的山越人外,有60多个姓氏是历史上3次战乱中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茶道的起源地大概不会是中国中原地区,更不会是婺源的始居者山越人。因为,如今在婺源有闲一族中流行的“茶道”,在婺源史册中,鲜见记载。
1988年,县文联夏瀚、王涧石等人结合对历代茶学著作的研究,从婺源民间茶礼茶俗中挖掘、整理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婺源茶道”。1990年,县培训组建第一支茶道表演队,并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和经济交流活动。1993年4月,婺源茶道表演队随中国国际贸易会代表团首次出国到科威特献艺。1990年至1995年,婺源茶道表演队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杭州、南昌等大城市表演50多场,观众达4000余人次,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1996年后,县里统一组建的茶道表演队自行消亡。一些宾馆、茶楼、茶业公司、文化场所纷纷建起自己的茶道表演队伍。
婺源的茶道,着力表现茶乡人民“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
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显示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
和:茶叶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
俭:茶性俭,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当酒,精行俭德养廉;
静:品茶启发思想,修身养性,静以致远。
1、原料,讲究 “纯”。
茶叶,农家茶用农家自制的特级茶、新娘茶用娘家带来的新娘嫁前自采自制的毛尖茶、文士茶要用鄣山顶的(谷)雨前茶。
水,农家茶用山泉、新娘茶用娘家带来的泉水、文士茶必须用朱熹喝过的廉泉水或廖公泉水。
2、器具,讲究“雅”。
壶,烧开水一律用铜壶。斟茶用的壶很有讲究,各不相同:农家茶用青花瓷壶、新娘茶用白玉红花瓷壶、文士茶用通气锡壶;
杯,农家茶用青花汤瓯、新娘茶用白玉红花茶碗、文士茶用有托有盖青花茶盂。
炉,要信丰红泥炉;
炭,要用硬 木烧的炭,这种炭,火头旺,没黑灰。
茶则、茶匙,必须用毛竹制成。
3、手法:(涤、冲、泡、捧、敬、饮……)讲究“真”。
4、功能,讲究“诚”。
村姑献茶、新娘敬茶、文士斗茶、寿星品茶无不以诚相待。
5、在婺源流传至今且经久不衰的茶艺表演节目:
农家茶
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不仅上山伐木,下田耕作带茶筒,而且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家里待客,常用壶泡茶分饮。茶重内质,情贵真诚。
水品:冷水窟水(山泉)。
茶品:农家自制的特级茶。
茶具:铜水壶、扁形锡茶叶罐、青花瓷壶、青花汤瓯
表演程序:
备具  备茶  赏茶  荡瓯 投茶  冲泡  分茶  敬茶 品茶  收茶具
其特点是:乡士气息,纯朴亲切。
新娘茶
婺源人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茶文化现象,新娘茶作为民俗,可谓代代相袭,流传不衰。当地风俗,新娘要亲手泡制香茗,孝敬公婆及男家亲眷。
水品:娘家带来的泉水。
茶品:新娘嫁前自采自制的毛尖茶。                              
茶具:泥炉、铜水壶、茶叶罐(贴红双喜)、瓷壶(贴红双喜)、梧桐滗盂(贴红双喜)、红花瓷壶(贴红双喜)、红花茶瓯(贴红双喜)、茶托盘(贴红双喜)、馃籽碟
表演程序:
点烛  备具  涤器  投茶  冲泡  上茶点  献茶  收茶具
其特点是:欢乐愉悦,其乐融融。
文士茶
婺源,历史上属新安文化,儒雅风流。书斋庭院,竹坞流泉,泥炉鄣炭,瓦罐竹勺,茶重形质,水选名泉,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境界。
水品:“廖公泉”或“廉泉”水。
茶品:鄣山顶的雨前茶。
茶具:通气锡壶、圆形茶叶罐、有托有盖的青花茶盂、青花滗盂、香炉、檀香。
表演程序:
备具  焚香  盥手  备茶  赏茶  涤器  置茶  投茶  洗茶  冲泡  献茗  受茗  闻香  观色  品味(一巡茶)  上水  品二巡茶 收茶具
其特点是:神清气静,儒雅风流。
此外,婺源茶艺还有富室茶、茶筒茶等节目。
6、婺源茶艺的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茶具
(1)壶:煮水壶、泡茶壶;(2)瓯、碗、盂;(3)炉、炭、扇;(4)装茶器具;(5)分茶器具;(6)配料器具;(7)敬茶器具;(8)茶点器具;(9)香烛;(10)其他器具:滗盂、茶巾等。
服装 
农家茶。茶艺姑娘头系蜡染头巾,身穿青花小褂,腰围绣花短襦裙。简朴大方、明快素雅,散发出浓郁的乡村气息。
新娘茶。新娘上穿大红绣花嫁衣,下穿红罗裙,脚穿红绣花鞋。二位伴娘右开襟穿大红绣花衣裳,红裤与绣花鞋。喜气洋溢,欢欣愉悦。均不系头巾,不围襦裙。
文士茶。茶艺姑娘梳头髻,插红蝶珠花或蝙蝠型珠花发朁,身穿素雅底色绣花右开襟衣裳,下穿深色条形罗裙。温文尔雅,韵味十足。均均不系头巾,不围襦裙。
音乐
多用古琴、古筝等弹奏的古曲,如渔樵问答、凤求凰、梅花三弄、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等舒缓悠扬的乐曲。
传统制茶工具:杀青锅、揉茶床、茶烘、茶盘、焕(焕,方言。焙的意思)茶锅等。
传统制茶工艺:千年茶乡婺源的制茶工艺,大致分为两大阶段:明代以前是蒸青团(茶饼)。明代以后改良为炒青,有独特的制茶工艺:炒、揉、抖、烘、焕、筛、扇、储、运。

婺源茶艺面面观

七、婺源茶叶的科学历程

唐代
陆羽著《茶经》,全书三卷,分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10篇。为世界上最早茶叶专著。陆羽在《茶经》中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道:“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今陕西)、宋(今河南)、燕(今北京)、并(今山西)间,人皆尚之……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当时制作的是蒸青团(饼块)茶。
宋代
婺源绿茶出类拔萃,《宋史·食货》对茶叶品质评论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
明代
明代初年,朝廷停止蒸青“龙凤团茶”进贡,“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芽茶以进”(《明史》),炒青绿茶兴起。婺源茶商和茶农与时俱进,陆续改为炒青茶。
1533年,大畈人汪鋐(吏部尚书)以大畈灵山茶进贡嘉靖皇帝,获得皇帝钦赐的“金竹峰”金字匾额。
嘉靖年间,济溪人游应乾(户部右侍郎),以济溪上坦源茶进贡皇帝,获得皇帝钦赐的银牌。
1896年
《徽州茶务条陈》称:“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茶)三万数千引(每引120斤。1斤不等于现今的市制500克,推算当在市制4万担以上)。歙(县)、休(宁)次之,绩溪又次之。”
1910年
思口龙腾村俞杰然办的“祥馨永”茶厂精制的珠兰窨花茶,被选为展品,参加清廷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的劝业会上展出,获金牌奖。
晓起人汪晋和办的茶号精制的绿茶“汪晋和”绿茶,参加清廷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的劝业会上展出,获一等奖。
1915年
延村人金銮的“鼎盛隆”品牌绿茶饮誉欧美,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
思口龙腾村俞祥馨办的“协和昌”茶庄产制的珠兰绿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奖。
裔官村汪益源办的“益芳”茶庄产制的绿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奖。
延村金氏办的“鼎盛隆”茶号精制的绿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奖。
晓起人汪晋和办的茶号精制的绿茶“汪晋和”绿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二等奖。
1917年
清末民初民族企业家大畈人汪序昭,倡办“陆香森”茶号,并于民国六年制定《双狮国旗商标》(民国十二年才颁布商标法)专办高庄绿茶,精制珍眉、贡熙。产品行销国内,远销欧美及俄罗斯。
1931年
江西省农业院在婺源设立茶叶改良场。
1938年
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指令中国茶叶公司独揽茶叶出口权(计划经济)。是年,婺源全县毛茶产量达到2.9万担。
1939年
全县茶叶产量4.67万担,为民国时毛茶产量最多的年份。嗣后,全县毛茶产量逐渐下降,到1949年仅为1.5万担。
在茶叶改良场内办省立制茶初级实用职业学校。
1949年
5月,婺源县城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及时接管了江西省立制茶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校址迁回武口,校长余学弘。
11月,江西省农林局指定婺源茶场工作人员黄直夫,起草婺源茶场1949年11月至1950年12月茶叶经营、加工、研究、推广规划。
1950年
3月1日,江西省浮梁地委对婺源茶叶组织领导指示,业务上接受屯溪公司领导,政治上由婺源县委县政府领导,属双重关系。
3月14日,县长崔鹤章发布通令,对茶主逃亡的茶园进行调查,并尽快恢复生产。
3月中旬,江西省茶叶分公司成立,4月份婺源茶厂由皖南茶叶分公司转交江西茶叶分公司接管。同时,将1931年创建座落在武口的茶叶改良场移交婺源茶厂管理。
县里买下潘家祠、张姓基地、孙家茶叶等,建设婺源茶厂。一面建厂,一面收购茶叶。婺源茶厂第一个车间由上海营造厂设计,3月动工,7月竣工,建筑面积共1067平方米。  
1952年
城镇全部采用机械制茶。婺源茶厂第二机械制茶车间完成了土建和安装任务,新车间面积1477平方米。
10月24日至25日,中央人民政府考察团来县考察。随考察团来的有苏联专家贝可夫和哈利巴夫,参观了婺源茶厂和茶叶实验场,10月31日离去。
1953年
中央对外贸易部定婺源茶厂为国家工业企业,编号为077148。
1954年
省农业厅、县茶技站在沱川的溪头、河东试制成功水力木质四桶揉捻机。
国家茶叶总公司组织全国绿茶厂在婺源试点,从该年加工开始到该年加工结束,经历了半年的时间,通过试点,统一了绿茶生产、管理,精制工艺的操作规程。
1955年
11月,县茶厂副厂长黄直夫,受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聘请,赴越担任茶叶工程师,传授茶叶技术,1957年1月回国。
县农林科、县茶技站研制成功水力双锅弓式杀青机和水力解块筛分机。
1956年
进一步推广多次留叶采摘法,改变以往采摘上的“留顶芽”,“一把拉”的不良采摘法。
1958年
县农业局、县茶厂和茶技站在秋口鹤溪建成第一座火力全程初制设备。
创办“婺源县茶叶专科学校”(简称茶专),茶科所与茶专合并,县委书记傅生兼任校长。
春,县茶科所向福建福安茶场聘请技工一名,传授茶叶短穗扦插技术。
9月,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由婺源茶专和茶科所创制的特种绿茶——茗眉、奇峰展出,誉满中外。受到了中国茶叶公司、中央商业部、苏联专家的一致称赞,并获得了国务院的锦旗嘉奖。
省农业厅,县农业局在沱川理坑口全省茶机现场会上印发《婺源茶机图谱》,并赠送每县一套茶机木质小模型。
县委茶叶生产办公室、茶机研究组,研制木质双桶揉捻机,木质三桶揉捻机、木质双轨烘胚机。
省农业厅、县农业局在武口茶场研制牛力木质四桶揉捻机,推拉式茶籽播种器。
1959年
3月10日,为向伟大的国庆十周年献礼,婺源精心采制了51300斤“礼茶”。
9月,苏联茶叶审评专家基尔诺索夫来县,参观了婺源茶厂、武口茶校、鄣山公社鄣山大队和秋口公社渔潭大队茶场。
县农机局、县农机厂在县茶科所试制手动往复采茶剪。
县农业局、农机局、农机厂在武口源头试用远红外杀青。
县茶技站在农业局研制木质立式转子揉捻机。
1960年
县农机局、农机厂在武口源头试用第一台滚筒连续杀青机。
1962年
创办婺源县农机厂,主要负责制造茶叶初制机械。
5月1日,婺源茶厂由内贸企业变为外贸企业。
1963年
1月5日,武口茶场筹建茶叶初制厂。
4月15日,恢复婺源县茶叶技术推广站,配备茶叶技术干部12人,站设秋口公社渔潭大队。
因财政有困难,加之毕业生分配时改行多,造成学非所用,创办于1958年的“婺源县茶叶专科学校”停办,归并武口茶场。
1964年
县农机站在西坑车田村建成第一座水轮泵动力初制厂。在武口茶场试用第一副陶瓷揉茶盘。
1965年,
全国茶树品种资源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将上梅洲茶种推荐为全国二十一个茶树优良品种之一。
8月9日,国家农业部、国务院财贸办茶叶工作组,调查了江西省秋口公社渔潭大队茶叶年年增产的经验,并转发了材料。
9月,婺源县武口茶场迫切需求茶叶生产的专门人才,重新于武口故园里恢复茶叶学校,更名为“婺源县武口茶场茶叶耕读学校”,全县统一招生。
1968年
8月,阿尔及利亚从县茶科所引进上梅洲茶树良种几百株。
9月11日的《江西日报》发表了婺源县武口茶叶耕读中学是“一所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新型学校”的调查报告。之后,《红旗》杂志第四期、《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报》及全国各级报纸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和照片。
1969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部调本县茶技人员詹元林赴越南国,担任茶技组组长,1970年7月回国。
4月,婺源茶校朱金贵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部又调本县茶技人员援外,汪启登赴几内亚任茶叶专家组长,于1970年10月回国;叶社海赴阿尔及利亚传授茶叶载培技术,于1971年12月回国。
1970年
武口茶校在校内,为中国人民大学五位教师和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的五名干部战士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三个月。
茶校由场办升格为县办,更名为“婺源县武口茶叶中学”,隶属教育局领导。学校还自编了《幼年茶树修剪插图小册》、《茶树短穗扦插图册》等讲义和《茶叶讲义》十二册。
1971年
9月21日,武口茶叶中学举办茶叶科研生产培训班,时间一年。重点研究上梅洲茶叶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1972年
12月22日,婺源县茶叶局和茶叶公司成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县茶叶生产、科技、收购、加工、出口等业务。
1973年,
为适应全省发展茶叶生产,婺源县武口茶叶中学升格为“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由省农业厅主管,教学业务由省教育厅主管。
县农机所和县茶叶局研制“一灶多锅”制茶机组获得成功。
溪头公社枣木太引进使用110型胚干机。
6月,特级3115珍眉作为摩洛哥国王礼茶出口。
1974年
11月28日,武口茶场筹建茶叶精制厂。
县农机农具研究所开始批量生产110型胚干机。同时,“一灶多锅”制茶实验获成功。
县农机厂设计生产245型揉捻机和513型烘干机。
县农机所、县农机厂研制“一齿之差”减速器。
县茶叶局,农机所在上梅洲举办第一次初制厂安装培训班。
县茶叶局在县茶科所引进试用手提滚切采茶机。
省外贸局引进担架式滚切采茶机在婺源茶校试用。
县茶叶局、农机所、秋口农机厂在县茶科所试制铁皮转制长锅连续杀青机。
县农机厂、农机所74型茶机命名并配套发行。
1976年
婺源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五万零二十担,跨入了全国五万担基地县的行列。
武口茶场农机厂在武口源头设计生产长滚筒连续杀青机。
思口茶机厂在省婺源茶校生产浇铸长锅连续杀青机。
1977年
武口茶场实行初、精制联合加工,纳入外贸计划。
7月,省茶叶学会在婺源茶科所召开第一次理事会,并参观了武口茶场引进的日本喷灌等茶叶机械操作。
8月13日,珍珠山垦殖场筹建茶叶精制厂。
县科委、茶机厂、茶机所在县茶科所研制远红外连续杀青机和连续揉捻机。
县科委、农机厂试制茶机用直流电机。
1978年
茶科所成功安装固定式喷灌120亩。9月,武口茶场安装固定式2B40型喷头48个,后又引进日本中压人工固定降雨设备四套、震动式茶园深耕机20台。
县农机所在茶科所研制DC——6型螺旋式采茶机,并在贵州都匀参加国内外采茶机试验。
县农机所、鹰潭电机厂在县茶科所研制微电动力采茶机。
1979年
秋口渔潭被指定为江西茶叶机械化试点地之一,安装固定式喷灌设备,省婺源茶校也相继安装固定式喷灌设备。
“婺源茗眉采制技术”作为全国重点名茶被列入大、中专院校《制茶学》教材。
3月14日,日本人西尺弘和池内城来婺源县武口茶场察看茶园,为输出日本生产的茶叶耕作、修剪、采摘和喷灌机械作准备。同年六月中旬,西尺弘、池内城重来婺源,同来的还有制茶专家松下直一、喷灌专家饭著泓。5月16日,为保证日本茶机在武口茶场试验顺利进行,县里成立了“婺源县日本茶机试点领导小组”。
6月8日,孟加拉国以国家茶叶局主席MR·Qaz/Azharac/为首的孟加拉国考察组一行四人(国家茶叶研究主任MR·S·H·Qhowdhrry),还有两位茶园经理,到武口茶场、县茶叶研究所和渔潭大队考察。
7月,秋口公社开始筹建茶叶精制厂。
8月24日,省科委下达婺源县茶叶初制全程机械化连机生产线,及远红外烘烤春茶试验的省重点科研项目。
10月11日,县茶厂王钟音,参加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织的茶叶考察团,赴日本进行茶叶考察。
县茶科所论文《上梅洲茶繁育报告》、《谈谈茶园喷灌工程》被列为中国茶叶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
1980年
2月,成立婺源县茶叶学会。
4月下旬,县茶科所1974年种植的高额丰产茶园开园,亩产650斤。
11月,地区在县茶科所举办为期20天的全区茶叶技术培训班。
12月,茶校教师汪荣照主编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农校茶叶专业试用教材《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校教师洪金永任付主编主编了《茶叶栽培学》,詹成烨任付主编主编了《茶叶制造学》等统编教材。
茶科所试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开创了我县多茶类、多品种生产时代,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1年
1月12日,“上梅洲”茶树良种通过省科委组织鉴定,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1月14日,省科委组织召开婺源上梅洲茶树良种选育技术鉴定会,到会的全国各地茶叶专家计74人,茶科所所长刘隆祥作了“上梅洲茶树良种选育报告”,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王泽农写来了贺信。
12月1日,全县国营和社队茶场一百八十八个,茶叶精制厂六座,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茶叶实现了初制机械化,年产加工能力可达十万担。
婺源茶厂的贡熙一级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优质产品奖。
茶校杨子兑校长主编了由农业部教育司出版的全国中专农校茶叶专业《茶叶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茶校教师洪金永、詹成烨参加了《茶叶栽培学》、《茶叶制造学》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的审稿。
县农业局茶技推广站的《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荣获上饶地区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二等奖,县茶叶局“推广余热利用制茶机组”获四等奖。
1982年
婺源茗眉被评为全国三十种名茶之一。
3月27日至4月13日,由县茶叶局、茶叶公司、茶科所、科委和省茶校抽调茶叶技术干部19人,深入重点茶区社队,对优良品种和地方名茶、茶树品种资源作了全县性的调查。
11月17日至19日,地区科委在县茶科所召开鉴定会,县茶科所和县气象站合作的《婺源茶区春季茶芽萌动起点温度和积温统计方法的研究》通过鉴定。
82~83年,婺源茶校青年教师洪金永同志连任中国青年茶叶研修代表团茶叶顾问,二次东渡日本研修考察。
机械工业部在婺源召开首次全国茶机厂厂长会议。
1983年
成立婺源县茶叶技术推广领导小组。
5月8日至12日,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农机局主持在婺源县召开了茶叶生产过程机械化课题鉴定会,获省厅二等奖。
8月,婺源县被定为国家农牧渔业部农技推广总站“低改、提质”项目协作县之一。
茶校教师刘隆祥主编了湘鄂赣片统编农民职业教育教材《茶叶栽培与茶叶制造》初、中级本。
婺源茶厂荣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婺绿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冬,茶科所建成茶树品种资源原始材料圃,集中了全县40多个茶树品种。
茶科所科研室王华康整理的《婺源茶叶有关资料》77条收入全国性《茶叶科技文献资料联合目录》中。
1984年
婺源茶校青年教师詹成烨以中国茶叶专家的身份,赴突尼斯共和国进行种茶可行性考察。
11月,国家农牧渔业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上梅洲种列为全国三十个茶树良种之一。
婺源茗眉被列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一书。
县茶机厂、县茶机所在茶科所试验成功第一台瓶式杀青改进和第一台30型小型揉捻机。同年又在农科所试验成功6型烘胚机配套热风炉、瓶式电热再干机、电热烘胚机。
1985年,
婺源茶机所研制成功6CSC——11型杀青炒干机。
江西省科委、省经委、省机械工业厅下达县茶机所,县茶机厂共同研制开发项目“85型眉茶炒干机组”,经县内外50多个点的生产考验,实用效果普遍反映良好,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县茶科所成功地将三十烷醇和稀土用于茶叶试验研究,茶叶产量增加10~20%。
县茶机所为主持单位,思口乡茶机厂为主要参加单位,通过引、改、创,研制出一种小型电炒锅,通过地级新产品鉴定,被正式通过论证并列入省级“星火计划”开发项目。
婺源茶厂的特珍特级(41022)、特珍一级19371、鄣公山茶厂的雨茶一级(8147)获国家银质奖。
5月28日,婺源茶厂获得江西省标准化工作合格证书。
12月,县茶叶局“低产茶园改造、提高茶叶品质”课题,被地区计划委员会评为1985年度农业区划成果应用优秀项目。
1986年
春,思口茶机厂研制成功了电炒锅和03型小电烘箱,为以电代柴开启了良好开端。
根据6CDC——60型电炒锅的原理,在原80型茶叶初再干锅的基础上,改变供热条件和加热方式、试制成功了80型茶叶初再干电热锅。
县科委、茶机所、思口茶机厂在思口赵家首次应用电热管进行杀青试验。
县茶机厂“瓶炒”机荣获省机械厅产品二等奖。
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比中,婺源茗眉、奇峰再次蝉联优秀名茶。
12月,在全省茶业研讨会上,王钟音《试论改革时期中的茶叶体制》、武口茶场《以深挖改土为主,促进茶园高产稳产》、施灶良《茶树品种与种植密度对比试验小结》、詹成烨《婺源传统名茶——四大名家茶》、婺源茶机研究所程岩辉《探索不同模式,开展茶机服务》、程发奎《论茶园生态》等宣读了论文。
婺源茶厂的婺源茗眉荣获商业部颁发的全国名茶称号;雨茶一级获全国轻工部优质产品奖;珍眉一级获全国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婺源茶厂的贡熙一级获全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1987年
8月3日至5日,县茶叶局为搞好骨干茶园的基础建设,培育高产茶园,举办了一期低产茶园改造,培育高产优质茶园技术培训班,到训31人。
8月,县茶叶总公司的36箱小包装茶叶,经省外贸口岸出口西德,再次打入欧洲市场。
县茶叶局、茶机所、茶机厂在古坦乡灵岩茶场建设第一座文明卫生茶叶初制厂。
县茶机所、思口茶机厂在思口赵家进行小型“瓶炒”实用试验。
县科委、县茶机厂、思口茶机厂、县茶机所“电热炒干机组星火计划”通过论证。
县茶机厂“16型自动烘干机”投入批量生产,并试制自动烘干机配套热风炉和6型电热烘干机。
1988年
县文联夏瀚、王涧石等学者,结合对历代茶学著作的研究,从婺源民间茶礼茶俗中挖掘、整理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婺源茶道”。
1989年
恢复成立解放后婺源第一支茶艺表演队(公办),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和经济交流活动,先后在国内外进行了数百场表演。
1991年
省办婺源茶校报省教育厅批准,以婺源茶艺为基础,开设了茶文化专业,开始培养大批茶艺专业人才。
1993年
4月,婺源茶道表演队随中国国际贸易会代表团首次出国到科威特献艺。
1995年
3月,在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联合举办的首批“中国特产之乡”评选中,婺源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
1996年
12月3日,婺源茶厂获准经营进出口业务。
11月,“大鄣山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AA级绿色食品证书》,1997年起“大鄣山茶”连续通过欧盟有机食品监督认证机构(BCS)的认证。
县公办茶道表演队自行消亡。一些宾馆、茶楼、茶业公司、文化场所纷纷建起自己的茶道表演队伍。
1997年
10月,婺源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县。
1998年
大鄣山茶荣获“ ’98昆明世博会金奖”。
1999年
天佑绿茶荣获“ ’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金奖”。
2001年
5月29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迎着初夏滋润的细雨,视察了“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这是婺源33万茶乡人民的光荣。
2002年
以茶树花为原料焙制的鄣圣茶花茶问世。
2004年
春,婺源县人民政府主办了首届“国际茶文化节”。
2005年
5月,省社科院陈文华教授在上晓起村创立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同月,在上晓起恢复水动力制茶工艺。
2005年
春,婺源这个千年茶乡,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成立婺源茶业协会和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晓起,悄然恢复一座集制茶、品茶、茶艺表演为一体的生态茶作坊。这座生态茶作坊动力系统仅靠河水的自然冲击力带动水轮,完成茶叶制作的三大步骤——杀青、揉捻、烘干。
7月19日,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2005年第二届全国少儿茶艺夏令营在江湾镇上晓起村开营。
8月中旬,由省社科院和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晓起村举行。
2007年
7月,婺源五岳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两组名茶机组,取得江西省农业机械推广证书,并入选省农机推广购机补贴目录。
八、民国中期婺源茶业兴旺个案
被埋没的婺绿“味精”
自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独揽茶叶外贸权之后,“婺绿”精制茶就不以产地的原装茶直接出口。而是运往上海中茶分公司,由中茶公司将各地绿茶“均堆”,统一拼配成各种品牌的“中国绿茶”后,才对外销售。这就是民国1938年后(计划经济)至解放后实行市场经济时,“婺绿”吃香,却叫不响的根本原因。
对此,行家有个贴切比喻:“婺绿”好比绿茶这个大碗面中的“味精”,全球都知道中国绿茶这个大碗面的品牌,却埋没了婺绿“味精”的功劳。
茶叶兴  百业旺
中华民国建国后,打破了满清政府的专制制度和经济上的闭关锁国政策,大量洋人洋商进入中国,扩大了与洋人的通商,经济蒸蒸日上。婺源茶叶闻名世界,经营茶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从而投资茶号(即茶叶精制厂)者顿时群起而逐之。茶号的激增,显出了婺源茶叶产量的不足,只得远到祁门、休宁等地大量收购毛茶。到外地收购茶叶,运输成本显然增高,故茶号老板宁愿放高一些价格在当地收购,还是合算些。这样一来,就把当地茶农的种茶积极性顿时激发起来了,种茶的前景看好,于是到处垦复茶山。
以思溪村为例:开垦了许多梯形茶山,茶号也迅速膨胀,但还是难以满足出口的需要。思溪村茶号最多时期曾经达到九个。茶号的招牌末尾全都是一个“隆”字,如“顺泰隆”、“顺德隆”、“康德隆”等等,这是思溪村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一个村有九个茶号是个什么规模?它需要多少生产工人?现在很难准确说得清楚。除了茶号的生产工人,茶号外还有服务于茶号与生产工人的人员。如果粗略估算一个茶号:40人打火(再干、车色),60人拣茶,20人筛搧,再加管理人员、外购押运人员,一个茶号总共不下140人。九个茶号就是1260多人。还有为茶号送柴火,送石炭的人,为茶号修缮茶具的竹匠、木匠、砖匠等匠人。再加上为茶号运出茶叶到洋河坳上船的挑夫,服务于这些茶号工人的理发业、屠宰店、杂货店、饭店等服务行业的人数也众多,还有村中不能从事生产的老幼,总人数当在一千五六百人上下。村中家家住满,公共房屋一个不空,都挤得满满的,路上人挤人,人满为患,太热闹了。茶业兴旺,带来百业繁荣。
九、婺源古代茶叶运输线与运费
昔日,婺源茶叶量多,交通不便,道路崎岖,航运不畅。运输颇费周折,运费又高,耗费巨大。
运输线
茶叶运输线路因出口口岸不同而异:
早期由广州出口时,婺源茶多肩挑到浮梁,由昌江经鄱阳,转运南昌,溯赣江至赣州,越大庚山达广州。
鸦片战争以后,对外国开放,开辟五口通商,婺绿开始转运上海出口。此时箱茶多由星江水运至鄱阳,转九江至沪。
1930年后大革命年代,乐安河沿岸有些村庄成为革命根据地,商家则将茶改旱道运至屯溪,由新安江、富春江运至杭州,经沪转口。运费每担茶叶增加2元(银元,下同)。
运费
东路  船运至江湾,运费:每担0.5元至1元。由江湾挑至休宁龙湾,每担3元至5元。再由水路至屯溪,每担0.5元。由屯溪至杭州闸口,每箱0.7元。杭州至沪每箱车费0.6元。
北路  船运清华街,每担0.6元,再挑至休宁上溪口,每担2.5元至4.6元,改船运至屯溪,每担0.9元。屯溪至杭州,每箱0.7元。杭州至沪,每箱0.6元。
西路  人力挑至樟树亭,每担2.4至3.5元。人力运至景德镇,每担1元。景德镇至鄱阳,每担船费0.3元。鄱阳至九江每担船费1元。九江船运沪每吨14元。
十、题外话:婺源茶艺保护、传承的几点建议
为保护婺源县悠久的茶艺,应制定中长期保护计划。此计划应由县政府牵头,茶叶局负责组织实施,财政、文广、旅游局全力配合,成立相关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导。
建议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婺源茶艺的历史渊源,发展传承的过程,将所涉及的子项目的起源、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收集整理。
2、将所有普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保存。
3、依托婺源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工作。邀请中外研究茶文化、茶艺史专家,举办高规格茶文化研讨会,并把研究成果编纂成册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扶持茶艺民俗重点村区项目,如“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2、继续扶持民间茶艺表演队、茶楼、茶苑发展队伍,扩大影响,促进茶产业发展。
3、继续办好婺源茶校茶文化专业,组建少年茶艺队,不断培养婺源茶艺新人。
4、从研究成果中提炼实质性的内容,将婺源茶艺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和艺术高度加以发展壮大。
5、打造婺源茶艺的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并将婺源茶艺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发展茶艺展演场馆。
6、在续办的“婺源乡村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中,设立茶文化专题交流活动。
7、有条件时,建设“婺源国际茶业博览园”,全面保存和展示茶文化。

参考文献:
婺源县志/民国、1993、2006版
婺源年鉴/1999版
婺源交通志(草)
感叹千年思溪/俞植庭著
徽商研究/1995版
千年文化古村——汪口/笔者著
徽州千年人物/2002版笔者收藏资料
68.4K
关闭

向上
版权所有:婺源县峡谷春茶厂 备案号:赣ICP备14009322号-2
地址: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西源村 /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新街[峡谷春茶专卖店
手机:18970328928 电话:0793-733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