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春茶
快速导航
新闻资讯 茶与文化 茶史探源 茶人茶事 茶俗茶道 茶叶知识 茶叶技术 茶业百科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婺源县峡谷春茶厂
地 址: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西源村
电 话:0793-7335858
手 机:18970328928
 
峡谷春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详细信息

婺源茶文化采撷

【作者/来自】网站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3 【点击次数】5476

婺源峡谷春茶网;2014.01.03
作者:詹承烨 王筱芳  

    婺源素有“茶乡”之称,同时,婺源还有“书乡”之誉,这里自唐代建县以来,文风昌盛,先后养育了理学家朱熹、明代篆刻家何震、清代经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当代茶圣王泽农、著名茶叶科学家程启坤等一代名流。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选入《四库全书》。婺源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婺源这块土地上孕育的茶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一、茶亭与茶亭楹联
    婺源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粉墙黛瓦戗角屋,乡村都通石板路。五里十里建茶亭,来龙水口参天树”。其中茶亭可谓是婺源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婺源过去各地捐建茶亭(阁),仅《婺源风俗通观》(毕新丁著)记载的就有246所。茶亭(阁)不仅多,而且都有美妙动听、内含丰富的名字。如甘泽亭、环绿亭、清隐亭、望春亭、善济亭、流芳亭、积庆亭、毓秀亭、慈荫亭、天经阁、文昌阁、崇文阁、兴文阁、奎星阁、文峰阁等等。以茶命名有:茗香亭、上店茶亭、梅心庵茶亭、言坑岭茶亭、积庆义济茶亭等。这些亭阁主要是专门给过往人喝茶歇息的,有的茶亭还有专人义务给人提供茶水,如婺源的浙源乡浙岭脊上,立有一座吴楚分源石碑,碑为青石,高1.7米,宽0.73米,厚0.1米,正中镌刻阴纹隶书“吴楚分源”四字,该碑系清康熙年间按原碑(立碑年代无考)仿制成。春秋时浙岭为吴楚国划分疆界。碑旁还有石彻的“万善庵”、“同春亭”和“一线泉”等胜迹,1985年列为江西省风景名胜点。就在这里,老妪方氏设缸施茶,分文不取,以方便过往行旅,方氏死后亦葬于此,行人感其恩惠,拾石堆冢。墓高6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现已成为人们观光和追思的景点。
    婺源民风淳朴,乐善好施者划出或捐出田地作为亭产,以确保一年四季茶水供应,施茶于行路人消暑解乏。如婺源县冲田梅岭脚有一座“积庆义济茶亭”,就有一块光绪二十七年立的古碑。此碑长2.15 米,宽0.7米,碑文上半部为茶亭捐(输)租芳名,租额及地点。有“灶新,输入谷租拾秤(一秤合20市斤),土名,叶坞口田壹丘。神助,输入谷租拾秤,土名,高源山。万兴,输入谷租柒秤,店前绵田壹丘,又输谷租四秤,土名,塘源行坞。学钦,输入谷租四秤,又田及叁亩,土名,梅岭下。有花,输入田等贰亩,土名,蛇口坞田壹丘。赞寿,输亭底段式片田壹小丘,贰古堂输租。”输入的田租使茶亭有了经济来源,因此住亭人生活及施舍茶水也就有了经济保障。当然,茶亭也有条规,规定和约束住亭人。梅岭的积庆义济茶亭就有八条条规勒石以遵。“一、设添灯一炷,夜照人行,灯火不得熄灭,如违议罚;二、长生茶一所,无论日夜不得间断匮乏,如违重罚;三、客行李什物倘有失落,查出住亭人私匿,先行议罚,再行逐出不贷;四、住亭人不得引诱赌博,查出议罚逐出;五、住停人不得开设洋烟,查出议罚逐出;六、住停人不得窝藏匪类留宿异端,查出议罚逐出;七、住亭人持势呈凶,无故闹事,报知村内定行议处;八、梅岭勘每逢朔望之日,住亭人须扫净,如违查出议罚。”茶亭一般设在荒郊野岭,住亭人无人管束,若行为不端,不仅影响村邻,对社会也是一种危害,此茶亭条规制定为商贾行旅提供了一个安全歇宿场所,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一种积极作用。
    也有些茶亭不仅是给过往行人喝茶休息的场所,而且茶亭的楹联文化内容丰富,仔细读来耐人寻味。如秋口乡秋溪村茶亭的楹联:
    对面那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息;
    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行程。
    另一村的茶亭,有这样一副楹联:
    忙中偷闲、坐且行、行且坐
    劳极思逸、谈而笑、笑而谈
    婺源县城东门外五里处的回头岭茶亭,也只因为有这么一副楹联,群众才叫“回头岭”,楹联曰:
    因甚的走忙忙,这等步乱心慌,
    毕竟负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
    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
    三个傍人当知院,请回宅上讲调和。

    据说此联出自一位当知县的进士之手。他是在规劝人们平息恩怨,放宽心胸,礼让对待人和事,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茶道的仁爱、和谐、友谊精神,人世间还是多一些宽容、礼让相互理解与尊重为好。
    婺源县紫阳镇北面婺溪路五里处,有一座由浙江淳安电站建设移民捐建的“祥升武口”茶亭,有这样二副楹联,一副为:
    理学源头淳仁礼客
    天然生态幽雅宜人
    另一副为:                                                      
    天光云影晴川入画
    鸥雨草堂活水烹茶
    上联中的“理学源头”指的是朱熹理学,朱熹的一世祖朱瑰墓就安葬附近。根据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用鱼鳖。唐天佑中,陶雅为歙州剌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瑰(歙州衙内指挥)领兵三千戍之,而督其征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率,葬(三都)连同,子孙因家焉”。可见朱瑰即为朱熹家迁入婺源的先祖,同时也说明朱瑰当时到婺,一是为了镇守婺源,二是为了征收赋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曰:“793年唐德宗开始税茶,凡产茶州县都设官抽税,十分税一,本年就得税钱四十万缗,此后茶税渐增,唐文宗时特置榷茶使”。由此可见唐代茶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婺源在唐代就已是一个著名茶区。茶院府则是专门设置的征收茶税官吏。“淳仁礼客”说的就是浙江淳安移民崇尚理学,纲常有序,礼仁相敬之美德。
    下联“天然生态幽雅宜人”即是赞美这里的环境优美,同时也说明婺源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爱护。“祥升武口”茶亭就座落在茶区山川秀美,生态宜人的武口有机茶良种示范茶园中,在这种山川环抱、茶林环绕的幽雅宜人的茶亭歇息,真有一番“天光云影晴川入画”之感,若在这“鸥雨草堂活水烹茶”,细细品尝婺绿新茶,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那更是别有一番雅趣。
    婺源的茶亭,亭亭有联,联联寓教,内容生动有趣,有的描写自然景色风光,有的警醒人们积德扬善,启迪人们辟邪恶而导正,进亭触目便见,过往者皆背熟广为流传。现摘录以下数联,以飨读者。
    “水贴荷钱,买得湖光百十顷;山垂木笔,描成******万千分”。
    “鸟语花香传境外;水光山色入图中”。
    “行旅往来宜小息;溪山潇洒足清吟”。
    “云影侍栏平,五色斓斑诗笔底;山光排挞入,四围苍翠画屏中”。
    “萝雨洗枯藤,田野清凉听鸟语;松风发幽籁,花园歌啸答友吟”。
    “光辉由充实而来,沃枝叶不如培根本;裕大乃丰隆之渐,兴教化旨在重心耕”。
    “以孝友传家,所望善为继述;与诗书相习,自然日见高明”。
    “存心要耐得烦,安乐都从忧患始;遇事务见其大,吃亏恒占便宜多”。
    “敦厚温柔,诗之教也;樽节退让,礼之则也”。
    “博爱之谓仁,行宜之谓议;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结为今日果;造自前时因”。
    “善因不结恶果;恶因岂结善果”。
    “人怀两样心;天有三只眼”。
    “两眼看人一心;一眼瞋人二心”。
    “世道授人,克承守德;社会遗意,务在利民”。
    “作官要于民济;处事要将心放平”
    “鬼崇、鬼恶、神更恶;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有报分迟早;祸福无情看后先”。
    “莫打官司,三个旁人当知县;各勤稼穑,百般生意不如田”。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
    “传家无别话,非耕则读;裕后有良方,唯德与仁”。

    二、婺源国际茶文化节与茶诗茶歌
    继2003年成功举办婺源国际旅游文化节后,2004年5月婺源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火红的五月,绿色的婺源,在春潮涌动,茶香弥漫的季节里,婺源国际茶文化节以“展茶乡风采,会四海宾朋”为主题,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国际茶文化论坛、国际茶艺汇演、茶文化节纪念碑揭碑仪式、无我茶会、名茶展销会和婺源茶业发展战略座谈会、茶乡名人詹天佑精神研讨会等10项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来自中国、法国、日本、韩国、比利时、奥地利、马来西亚、印尼等8个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河北、广东、福建、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南、湖北、辽宁、河南、陕西、云南、宁夏、广西、江西、台湾、香港、澳门等21个省市和地区的茶业、茶文化专家汇聚一堂,共叙茶谊,为婺源茶业的振兴和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国际茶文化论坛”对古今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以及今后如何与时俱进促进茶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出席“婺源茶业发展战略座谈会”的知名茶业专家、茶文化专家,还为婺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茶文化宣传献计献策,大大开阔了婺源茶人的思路和眼界。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茶艺表演队,倾情表演了不同特色的茶艺,使众多的茶人和市民受到了生动的茶文化教育。茶文化节期间的“名茶展销”十分红火,为期6天的展销销售额达400余万元。婺源国际茶文化节,让更多的海内外茶商加深了对婺源的了解,看到婺源茶叶发展的大好商机。婺源茶商、茶叶企业也充分利用节庆活动,积极宣传,参加展销,投放广告,参加冠名,打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了经济效益。茶文化节为婺源进一步提升了“地气”、聚集了“人气”、吸纳了“财气”,促进了婺源茶文化和茶经济的繁荣,对婺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婺源茶文化节举办成功后,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于2006年4月16日在“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举行了闭幕式。闭幕期间,婺源故园里茶院、民俗风情街举办茶叶展销和品名茶、赏茶艺活动,台上演茶艺,台下品香茗,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和港、澳、台及全国各地300多名茶业界知名专家、茶商参加,并组织有关学者和专家参加茶文化学术讨论,邀请中外宾朋赴江湾镇晓起茶文化村,体验采茶、制茶等农家生活。在闭幕式上,由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演出了“婺源茗眉之春”茶乡民俗风情文艺节目,上海(东方)卫视录制了一小时的文艺节目播出。申城烹茗聚友,婺源乡村品茶论道。本届茶文化节以“茶,品味健康生活”为主题,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为定位,注重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结合,坚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聚集民族性、国际性和群众参与性,健康探索“多元化办节、产业化运作”的办节新路,促进茶文化建设与茶业经济的发展。
    品茶论道,品茶赋诗是茶人的最高境界,也是茶人的一大乐事。这里摘录的茶诗是婺源众多茶诗中的一部分。

咏  婺  绿
程来安
书乡且喜亦茶乡,吟诵声中婺绿香。
百里茶园呈秀色,千山碧叶映红妆。
悠悠盛誉逾唐宋,赫赫茗眉出海疆。
评比屡膺金质奖,精工特质永流芳。
颂  婺  绿
朱德馨
山川灵气得天然,自古名茶出婺源。
陆羽精研经载早,朱熹细品学通玄。
曾蒙厚遇都中誉,久获殊荣海外传。
……
题婺源绿茶(四首)
刘博文
婺绿蜚声早著名,远从唐代载茶经。
宋称绝品人间重,进贡明清入掖庭。
 
饮料人间首算茶,芳香爽口似流霞。
访友探亲同品啜,三杯两盏兴无涯。
 
神州大地富茶丛,品质精良不尽同。
天福蚺城钟淑气,特生婺绿配祁红。
 
外销欧美渡重洋,婺绿声名久远扬。
茗眉墨菊诗味重,茶乡原本是书乡。
 
临江仙·颂婺源
郎革成
不愧文公桑梓地,茶香常伴书香。风流儒雅重乡邦,千秋传理学,百代播文章。
几度夺标驰盛誉,银毫墨菊生光。遥瞻前景更辉煌。力争新突破,祝捷报中央。
 
水调歌头·灵岩剑峰
詹永萱
芽叠千峰翠,毫秋九秋霜,采撷白云深处,形质喜无双。夺得名牌奖赏,换取重洋外汇,美誉遍三江。龙团何足贵,独秀冠群芳。
豪情起,清兴发,佐诗狂。夜深泥炉鄣炭,玉盏泛琼浆。不羡青莲斗酒,且效卢仝七碗,品啜润枯肠。化作诗千首,字字透奇香。
 
婺源茶吟(诗四首)
欧阳勋
(一)赞婺源茶
茶经早载婺源茶,中外驰名四海夸。
独特清香甘活韵,人人品饮面飞霞。
 
(二)婺绿飘香
婺绿飘香香四方,明清入贡美名彰。
宋称绝品朱熹赞,今日茶乡耀辉光。
 
(三)大鄣山云雾茶
喜品大鄣云雾茶,茶汤清亮回甘佳。
嫩香持久味醇美,晨起把杯至晚霞。
 
(四)婺源茗眉
弯曲如眉翠绿鲜,银毫满披竞争妍。
高浓香气甘甜雅,回味无穷几欲侧。
贺婺源首届国际茶文化节
王广彬
教授专家云集,四方茶友欣逢,
共襄历史文化,众星辉灿蚺城,
千年古镇忽葱笼,天佑朱熹故里,
滨江谈笑相闻,发掘民间积淀,
言开所见皆同,婺源风貌靓苍穹,
书乡茶乡今日,喜借东风得扬弘。
 
将 进 茶
方振川
    君不见杜康酒浪动地来,一波未去一波回;君不见陆羽泉清照白发,多少茶人鬓成雪!我今偏爱饮清茶,沙壶长对唐时月。素怀不被俗尘扰,豪情吟兴饮中来。花朝月夜何为乐?甘泉香茗景瓷杯。愿国土,对苍生,将进茶,莫久停。与君相对话,请君为我细细听:权钱交易一时热,转眼花残梦亦醒。古来贪者皆遗臭,唯有廉者播芳名。卢仝当日饮茶乐,心香七碗自欢谑,何须屈膝拜权钱,清心寡欲茶堪酌。轻骏马,鄙貂裘,迷花乱性多因酒,唯有清茶好解愁。
    作者读李白将进酒,步其韵反其意而用之,可谓是一道好诗。
    茶歌即是婺源茶乡又一文化表现形式,通过茶歌表达茶乡劳动人民的心声和情怀。《十二月采茶》是婺源采茶小调中最为群众喜爱的一首茶歌。它结合茶叶生长不同季节的自然景物来讴歌历史上各种风流人物,如:
正月采茶是新年,八仙飘海不用船。
太白金星云雾走,王母娘娘庆寿年。
 二月采茶正逢春,大破采石常遇春①。
遇春手段本高强,杀进营盘乱纷纷。
三月采茶桃花红,手拿长枪赵子龙。
百万军中救阿牛,万人头上逞英雄。
四月采茶做茶忙,把守三关杨六郎。
偷营动寨是焦赞,杀人放火是孟良。
五月采茶是端阳,巡山打猎咬脐郎②。
滨州做官刘智远,三娘受苦在磨房。
六月采茶热难当,刘秀③逃难到乌江。
姚期马五双救驾,二十八寿掌朝纲。
七月采茶秋风凉,两国相争定君王。
霸王不听范增④话,倒把韩信随汉王。
八月采茶是中秋,隋炀皇帝下杨州。
一心要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九月采茶菊花黄,关公拖刀折蔡阳。
斩得蔡阳头落地,张飞跪下接云长。
十月采茶小阳春,披枷带锁玉堂春。
关五庙会王公子,如何受苦到如今。
十一月采茶雪花飞,项王垓下别虞姬。
虞姬做了刀下鬼,一对鸳鸯两处飞。
十二月采茶又一年,好比吕布戏貂蝉。
吕布辕门斩董卓,笑煞王允在眼前。
 
注:①常遇春:明初开国名将,勇猛善射,有助明太祖灭元而得天下。②咬脐郎:《白兔记》剧中人物刘智远之子,其母李三娘生他在磨房,受尽苦辛……。③刘秀:东汉时光武帝。④范增: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茶乡情歌》是茶乡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茶歌,歌词由王广彬创作:
三月里来好风光,阿妹采茶哥插秧,一根哟红线牵两头哎;系住你我好鸳鸯,系住你我好鸳鸯。
三月里来好风光,花红草绿蝶成双,阿哥哟田间盯着我哎;羞得阿妹心里慌,羞得阿妹心里慌。
三月里来好风光,巧手难采茶满筐,今日哟心往一处想哎;指望早日配成双,指望早日配成双。
三月里来好风光,茶情茶话传四方,阿哥哟明天为伴侣哎;携手共建新茶乡,携手共建新茶乡。
《婺源茶》唱出了婺源茶品质、文化和婺源茶乡人的情,歌词是:
婺源茶哎,婺源茶,云飘雾绕出精华,出精华,色美味香飘四季,源远流长杨天下,啊飘四季,啊扬天下;茶有茶经,茶有茶道,一杯清茶品出茶文化,品出茶文化,啊哎啊哎茶乡人哎,最好客哎,客来茶一杯,客走送包茶,让你一路啊香到家,让你一路香到家,哎香到家,啊哎。
婺源茶哎,婺源茶,高山好水育精华,育精华,茶农种茶上云天,姑娘采茶披采霞,啊上云天,啊披彩霞;茶有茶书,茶有茶画,一杯清茶泡出心里话,泡出心里话,啊哎啊哎茶乡人哎,最多情哎,客来茶一杯,客走送包茶,让你一路啊甜到家,让你一路甜到家,哎甜到家,啊哎。
婺源茶歌含有山歌的腔随词走的某些特点,借茶喻物述事唱人,内容十分丰富,每段都以茶起兴,唱一事一人,曲体简洁,旋律鲜明,用音精炼,易学易唱。它的音乐语言,既有山歌语调韵味,又极富有歌舞小曲的风采。

    三、婺源的新娘、新郎茶与农家茶饮
    1、婺源的新娘、新郎茶
    婺源过去有个习惯,每个姑娘出嫁前,都必须亲自用绒线和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那天,她就在亲朋宾客面前,用开水冲泡这朵“茶花”,分敬公婆和宾客。亲友们,尤其是妇女们都围住这“茶花”来品评新娘的手艺。而这朵碧绿清新、芳香四溢的“茶花”又象征着新婚夫妇的美好青春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婺源茶区的姑娘们虽不再扎这种“茶花”了,但由此延伸发展的“婺源墨菊”却以形如雏菊,色泽墨绿,冲泡杯中有如盛开的芙蓉,既有炒青茶的板栗香,又有烘青的清香味,且具有观赏价值。由省茶校制茶教师研制的“玫瑰茶”是集红、绿、黄、花茶于一身的茶叶新品类,它由绿茶为花萼、红茶为花瓣、黄茶为花蕊,冲泡玻璃杯中犹如一朵盛开的玫瑰花,闻之花香,茶香馥郁,品之红、绿、黄茶滋味兼而有之,很受消费者青睐。该产品1992年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3年获新加坡国际饮料博览会银奖,是中国茶叶百花园中一朵新奇葩。
“喝新娘茶”则是婺源茶区目前仍保持的传统习俗,凡姑娘结婚那天,都要亲自用铜壶烧水,按辈份大小依次给亲朋宾客沏上一杯香茶。亲友们边品赏着“新娘茶”,边拉家常,谈笑风生,热闹非凡,祝贺新婚愉快,生活美满。
    请“新郎茶”这是婺源茶区的又一习俗。新婚的头一年,老丈人家的亲戚、好友和邻里,都要在来年农历正月“接新郎倌”(俗称接新客)。主人一般都要请几位酒量相当的宾客作陪。“接新客”那天将珍藏好的上年好茶每人沏一杯,边喝茶边叙谈边吃果子,待茶过三巡,酒菜上桌,先敬“新郎倌”一杯,然后互相敬酒。按婺源的风俗,“新郎倌”这天喝醉了主人才高兴。但慈爱的丈母娘却怕女婿贪杯,新婚的妻子即沏上一杯浓茶含情脉脉的在一旁察看时机,将茶递给丈夫,以解酒防醉。这种以茶传情,以茶接爱,新婚夫妇相互关心体贴的举动是婺源茶乡的传统美德。
    2、婺源的农家茶饮
    婺源农家媳妇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第一件就是生火做饭。待饭做熟,砌在灶腔中水锅中的水也就开了。这种水锅也叫方锅或叫锅套,它利用做饭时的余热来烧水,既节省燃料又方便适用,与专用水壶烧水一样不会有油腥味,这也说明了婺源人的精明。待水烧开后,巧媳妇就要准备好一天用的三样茶,即:
    清香的竹筒茶  这是专为下地劳作的丈夫等劳力准备的。这种茶筒子是利用一截毛竹,长度50-100厘米不等,用茶人多即长些,人少即可短些。先将毛竹削去外面的青皮,在底层竹节的1-2厘米和上层竹节10厘米处锯下,上部削成斜面,以便倒茶。从上层竹节边打一小孔,用铁条往下通破中间几层竹节,保留最底的竹节,这样一个盛茶的竹筒就成了。利用这种竹筒子泡茶除了有茶香外,还有清竹香味,既清凉又解渴,且茶水不会馊,喝了这竹筒茶,人不会发痧(中暑),这是婺源茶乡的一大特色。
    清凉的壶钵茶  这是为家中老小准备的,特别是夏天,农家都要用一把大茶壶或陶钵泡茶,放在堂前的上门头或几案上,随意取饮,既方便又清凉。
清醇的碗头茶  这是为宾客准备的,先将开水灌在热水瓶中或用大瓷壶(或茶瓶)、或铜壶将热水熨在火缸中,待贵客来时随即沏上一杯清香扑鼻的碗头茶。客人在品饮清茶中感受到主人的温馨和热情。

    四、茶对子的传说和长寿故里的“公议茶规”
    相传以前婺源龙山桃溪(坑头)村与清华洪村的关系一直不错,两村结亲较多。坑头村很重视文化教育,读书入仕的多,据县志记载,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共出了四十位进士,其中一房就出了十一位,该村潘潢,他在六部中担任过户、工、吏、兵四部尚书,所在坑头潘氏宗祠贴有一副对联,曰:“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气魄之大,自豪之雄,真有不可一世之威。既然是一房出了十一位进士,而对联为何说是一门九进士,这是表示九者多也。打那以后,坑头人的自大行径有增无减,不知何时该村向清华洪村下了一份贴子,内容是一副对子,上联是:“绸缎纱,官宦家,不是官宦家不穿绸缎纱”。用八抬大轿送到洪村,要洪村出下联。洪村族长接到此贴一瞧顿时额头直冒汗,他一边热情招待坑头的客人,一边想办法找谁来完成此重任,结果想到了村里的教书先生。族长安顿客人喝茶休息后,就跑在先生那里,请他想出下联,先生仔细看了坑头村送来的上联,心里说“绸缎纱”三字都是绞丝旁,都有布匹,“官宦家”三字都是宝盖头,出得很妙,而且还很自傲。如果我要是对不出来,其不是丢咱村的脸吗?先生一边喝茶一边手捻胡须思考,当他喝了几口清茶时,一般兰花异香自冲脑门,头脑顿觉清醒,大喊一声,啊!有了。族长坐在一旁先是闷闷不乐,听说有了也高兴跳了起来,问先生对上没有。先生自言自语说:他们村官宦多,有钱但德性差,自傲不羁,我们村虽清贫,但邻里长幼很和睦,尊老爱幼,买卖公平,讲规矩,品德好,健康长寿,这是什么东西在发挥了作用呢?哦!对了,是它,是它,是茶!唐代茶圣陆羽不是说过,茶是“精行俭德”之物吗?《赵风燕别传》中不是有汉成帝皇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的典故吗?我们村产茶历史悠久,所产松萝茶很出名,我何不以茶为内容出副下联呢?先生一边想一边说,在纸上写出“荼蔎荈,行径德,不喝荼蔎荈,不配行径德”。族长边看边说,好!公正,有德性,荼蔎荈都是草字头,都是茶的古字,行径德都是双人旁,径同俭谐音,又能体现茶的精行俭德之意。先生用大红纸公公正正的将下联写在纸上交给族长。族长高兴的将此联用八抬大轿送到坑头,坑头村的族长看后称赞不已。从此以后,坑头与洪村又友好如初。
    由于洪村人喝茶成风,自古以来,洪村就是婺源著名的长寿故里,历史上洪村最长寿者达119岁,就是现在,村里长寿老人不仅有70多岁、80多岁的,而且90多岁的也不为奇。目前洪村还立着一块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立的“公议茶规”石碑。从茶规看,当时洪村出产的茶叶叫“松萝茶”。松萝茶称得上是当时婺源绿茶中的珍品茶,古人曾有:“松萝香气盖龙井”的说法。明代冯时可在《茶录》中写道:徽郡(婺源古属徽州)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远迩争市,价倏翔涌。民国时《中药大辞典》说:松萝茶有消积、滞油腻、清火、下气、降痰等功效,由于松萝茶是色香味皆优的名茶,所以,当时来洪村收购的茶客很多。为此,宗祠设公平秤,主持公卖公买,如果“有背卖者,查出罚通宵戏一台,银伍两入祠”,而且“决不徇情轻贷”。洪村的这块由村民制订的茶规碑,对研究清代婺源民间茶叶流通管理方面,很有价值。它也充分说明了婺源人民“明礼”、“诚信”,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誉取信于人的美德。(文章来源;婺源茶校网)

68.4K
关闭

向上
版权所有:婺源县峡谷春茶厂 备案号:赣ICP备14009322号-2
地址: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西源村 /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新街[中国邮政]斜对面
手机:18970328928 电话:0793-7335858